Saturday, 28 November 2009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 。試釋是事。

Friday, 23 October 2009

Thursday, 10 September 2009

昨晚睡得不太好, 閉上了眼睛卻很想起了許多事情
一直待到天亮便致電給一位中一時候的數學老師

這是我頭一回找他, 可是他已忘記我的名字了
他再問我是誰, 我只好答他我是那年那班那學號的學生
起初還是有點執著要令他想起我的
也許我認為人總會記得心裡真正重視的人吧
但經過兩次的嘗試都失敗後, 便放棄了
他說, 年紀大了記憶力自然會變差的, 這是人的必經階段
畢竟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再談一點近況, 他說他沒有太大的毛病
以往的我會認為這只是概率的問題
但這回卻很感恩

我告訴他新的工作快要開始了
但還是不太喜歡整天要對著人
他勉勵我說待人要有愛心

掛綫的那刻, 我平靜了, 內心的苦澀也突然消失了

Tuesday, 18 August 2009









雨下得很安靜, 沖走了令人猶豫的泥濘, 我踏著前路, 再沒有懼怕

Monday, 20 July 2009

團契詩歌分享週


昨天是敎會團契的詩歌分享週
其中的一首叫<人算甚麼>
我覺得實在太美了
回到家也在聽了幾次
希望大家也有機會聽到

Tuesday, 16 June 2009

download ie8 microsoft捐$8餐飯


http://browserforthebetter.com

雖然IE8唔好用但係download la!

Friday, 12 June 2009

http://forum4.hkgolden.com/view.aspx?message=1735693

一名署名「叫我靚仔」的網民在討論區暗指自己是旺角鏹水案的疑兇。

旺角「鏹水狂徒」事件廣受關注,有網民在互聯網討論區設:「(認真)如果我話,旺角單野係我做鮋,有冇人信?」的話題,令人聯想與旺角腐液彈案有關,立即受到網民狂轟,更有網民表示已經報警,通知警方追查。

該名署名「叫我靚仔」的網民,昨晨八時在高登討論區設置有關話題,網民隨即表示「九十萬自己送上門」,意指若然真的話,協助警方破案可以取得巨額懸賞。

「叫我靚仔」聞言知道可能闖禍,隨即改口,「我係話旺角果單隨地吐痰係我做鮋有冇人會信」,雖然口風大變,但回應的網民警告說,「風頭火勢,警察係唔會放過一個破案鮋機會,如果有人報警,一定搵你問話。」有人表示,已剛剛打電話報警了。



由於引起公憤,「靚仔」恐防真的惹禍上身,自行向警方投案,並於中午十二時五十八分再貼文時,公開道歉,並指已即時到警署自首,而警方了解後認為言詞未構成罪行,未有落案。

Monday, 1 June 2009

希望先生

星期六我家來了一名新成員
起初我的確有一點害怕牠的
所以立刻拿了一個蓋來困住牠

今天竟然發覺牠還努力地生存
我認為牠太有性格了
現在賜"希望先生"這個名給牠








聽說在完全沒有水份的情況下
希望先生也能活三星期
三星期後還不死的話我承諾會放生牠

Thursday, 14 May 2009

我地一齊變性la

有三種人: 男人, 女人同變性人
此話廢到不能再廢
但我諗唔到更好的比喻了

女人, 比較現實, 可以拋低幻想
就算同愛人過得有幾快樂, 
最終都係嫁個有錢人最實際

男人明白世間美人何其稀罕,
女朋友唔夠靚?
咪睇下av, 消乏一下指頭lor

至於變性人, 就完全唔同了
就算天生ge又點啊? 
佢地會排除萬難, 將幻想化為現實

有呢種勇氣ge人真係可貴

Tuesday, 21 April 2009

亞當箴言與史賓諾沙猜想

亞當箴言與史賓諾沙猜想


作者╱薛莫 ( Michael Shermer )

譯者╱潘震澤


在超級精采的電視節目「流言終結者」早期某集,主題是驗證車軸會不會與車身分家,主持人之一亞當沙維奇記錯自己的預測,而給攝影師當場抓了包,並分鏡重播先前的錄影畫面。當錄影顯示他犯錯的鐵證,亞當冷笑著反駁:「我不承認你的事實,我只接受我自己的。」
  懷疑論是門精緻的藝術與技術,可讓人了解為何排斥所有別人的事實而只接受自己的,幾乎註定產生失敗的信念系統。至於這種相信過程是在腦中何處展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腦部造影中心的神經學家哈里斯、塞斯及科恩,試圖使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來解答。他們讓14位成年受試者閱讀一系列經過設計的敘述,內容分別是正確、錯誤或難以確定,受試者則需按下標示相信、不相信或是不確定的按鈕作答,同時腦子接受掃描。敘述範例如下:
  
  數學
  (2+6)+8=16
  62可被9整除
  1.257=32608.5153
  
  事實
  多數人有10根手指和10個腳趾。
  老鷹是常見的寵物。
  上週二,道瓊工業指數上升了1.2%。
  
  倫理
  不該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未達投票年齡的小孩是沒有人權的。
  對小孩說謊要比對大人說謊好一些。
  
  實驗結果發人深省。首先,評估不同敘述時的反應時間有顯著差異:對於自己相信的敘述,反應要比不相信或不確定來得快(後兩者的反應時間則無差別)。其次,將回答相信與不相信的腦部造影相比,腹內側前額葉皮質(與報償有關的決策與學習區)的神經活性較明顯。第三,比較回答不相信與相信的造影,左下額葉回、前腦島與前背側扣帶的反應都上升;這些腦區與負面刺激、疼痛知覺和厭惡感有關。最後,比較回答不確定與回答相信或不相信的造影,負責解決衝突的前扣帶皮質神經活性增加了。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哈里斯及研究夥伴在2007年12月的《神經學期刊》指出:「好些心理學實驗似乎都支持17世紀荷蘭哲學家史賓諾沙的猜想:要接受某個敘述為真,只需要理解它;但要否定它,則需要後續的否決過程。我們可以把理解一句話與看到一樣東西做類比:一般而言,我們都會接受自己看到的東西就是那樣,除非能證明它其實不是。」因此,受試者評估正確的敘述並認為可信,要比評估不正確或無法確定的敘述來得快。再者,由於處理不正確或不確定敘述的腦區也參與了痛覺及厭惡感,特別是與味覺或嗅覺評估有關的感覺,因此對於所謂通過味覺或嗅覺測試的宣稱,這項研究也帶來了新的意涵。
  經由評估各種宣稱,腹內側前額葉皮質連結了高階的事實判斷認知與低階的情緒相關反應,也參與相信及懷疑的過程。它在評估倫理敘述時,展現出類似評估數學及事實敘述時的神經活化型態。該腦區受損的人,判斷善惡時情緒並無不同,還會出現虛談症,也就是真假記憶不分、現實與幻想並存。
  這項研究支持史賓諾沙的猜想,也就是大多數人受不了模稜兩可,因此容易輕信;心生懷疑則是緩慢的過程,且非天生。科學裡的虛無假設「未能證明為真,即為假」與我們的天生傾向相左:
人對於能夠馬上了解的事,通常就會相信那是真的。只要有機會,大多數人都會訴諸前述的亞當箴言,因為那既方便又讓人自我感覺良好。正因為這樣,我們應該獎勵懷疑與不信,並支持那些在鐵證下願意改變原有想法的人。

Monday, 20 April 2009

for the happy people




If life is art, what is art for?

Friday, 10 April 2009

娃娃看天下

做咩伸脷啊?


Tuesday, 10 March 2009

揭露人性醜惡的五大心理實驗

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我們認識的自己, 真的是那個自己嗎?
現在的我開始越來越懷疑
以下是心理學史上其中五個最重要的實驗(可能會長了一點)
我們可以先猜測自己如果是受試者到底會怎樣做決定,
又可以猜測到底大概有有多少人和你有相同的"決定"

實驗一、好撒馬利亞人實驗(1973)

實驗步驟:如果你沒有聽過“好撒馬利亞人”(the Good Samaritan)這一《聖經》故事,在此可以簡要介紹如下: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打劫而身受重傷、躺在路邊,有祭司和利未人路過卻不聞不問,惟有一個過路的撒瑪利亞人不顧隔閡,動了善心幫助了他,故事藉以表明鑒別人的標準是人心而非身份。因此,心理學家約翰·達利(John Darley)和C·丹尼爾·巴特森(C. Daniel Batson)希望對宗教信仰在助人行為上的影響進行測試。
他們的受試者是一組神學院學生,其中的一半給予“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並要求他們在另一所神學院裏布道,另一半則要求在同一地點對就業機會的問題進行布道。
作為額外的變數參照,受試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時間內到達布道的地點,因此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會顯得匆忙。
同時,在到達指定地點的途中,受試者將會經過一個癱倒在小巷中的路人,看上去急需幫助。我們可能會認為達利與巴特森僅是就一些助人的隨機現象作測試,但研究資料表明這位可憐的路人是事先安排好的,並且表現得十分逼真。

實驗結果:相比那些準備演講就業機會問題的學生,被給予“好撒馬利亞人”故事的學生並沒有因為寓言的教育意義而更多地伸出援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們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
事實上,假如時間緊迫,僅有10%的學生會停下來提供援助,即使他們即將布道的話題是停下來給予援助是多麼地重要。然而平心而論,如果你在課上遲到了,教授會相信“路上我不得不停下來幫助一個受傷的旅客”的藉口麼?很可能不會,除非你能出示那個人沾滿鮮血的襯衫作為證據。

結果分析:正如我們喜歡開玩笑時所說的那樣,一個反同性戀的男議員可能被發現與一名男子共浴愛河,呼籲環保的美國前副總統戈爾(Al Gore)可能擁有一所能耗不菲的宅第……
……而事實上,我們這些普通的民眾與政客一樣偽善。畢竟,與面對一個渾身散發惡臭甚至淌著鮮血的流浪漢相比,面對一眾聽者高談闊論應該幫助陌生人顯然更加容易。因此,即使指出他們的虛偽也難掩自身販虛偽。
假如你認為這些研究結果僅限于偽善的神學院學生,那麼請看看新聞。還記得數年前,攝影機拍下至少12輛車拒絕搭載躺在路邊的受傷女子那一幕麼?
也正如這些學生那樣,他們總會有感到迫不得已的地方。司機或許還感到慶倖,因為自己僅僅是拐了個彎路過了她,而不是像車禍慘劇中那樣壓扁了她。


實驗二、米爾格倫實驗(1961年)

實驗步驟:當屠殺猶太人的納粹追隨者在紐倫堡審判中遭到起訴時,許多被告的辯護似乎圍繞著“我不是真正的兇手”這樣的論點,認為“事實上,我只是單純服從命令”。因此,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希望就受試者對權威人物下達命令的服從意願進行測試。或許你會以為,他只是向受試者詢問?噢,那可不行;那還不夠殘忍。
與你所想像的不同,在米爾格倫所組織的實驗中,受試者被告知將扮演“老師”的角色,所要做的是給隔壁房間的另一名受試者進行記憶力測試。事實上“另一名受試者”是由實驗人員假冒的,這一切只是米爾格倫佈置的一場局。
受試者被告知,只要對方給出了錯誤的答案,他將按下一個按鈕,控制器將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此外,一名身穿實驗室工作服的工作人員將在旁邊作指導和監督(必須指出的是,並沒有真正的電擊發生,當然受試者並不知道這一情況)。
受試者還被告知,實驗中的初始電擊為45伏特,每逢作答錯誤,電壓值將隨之提升。受試者每次按下按鈕,“學生”將在隔壁房間發出尖叫聲,請求受試者停止測試。
那麼,你可以預測一下實驗將如何進行下去麼?

實驗結果:在實驗進行到某一程度(如電擊330伏特)時,許多受試者表示開始感到不舒服,並質疑是否繼續實驗。然而,穿實驗室工作服的工作員對每一次的暫停請求都鼓勵他們繼續。在得到無須承擔任何責任的保證後,大多數的受試者都選擇了繼續,提升電擊電壓,給予受害者一次又一次的電擊。一些受試者則在聽到“學生”的尖叫聲後緊張得笑了出來;因為當電流傳向另一個人的軀體卻無能為力時,恐怕笑是最好的良藥。
最終,隔壁的“學生”會開始痛苦地敲打墻壁,懇求檢查自己的心臟狀況。在電擊繼續提升後,來自“學生”房間的聲音將突然消失,以暗示他已經死去或者失去知覺。假如你必須給出猜測,此後有多大比例的受試者將會繼續給予電擊呢?
5%?10%?
在“學生”可能已經陷入昏迷或者死亡的情況下,約61%至66%的受試者選擇繼續實驗,直到電擊達到最大電壓450伏特。重復的實驗研究表明瞭同一的結果:只要實驗室裏的那名工作人員認為沒有問題,受試者將無意識地對一個無辜的陌生人施加痛苦。
大多數受試者在電擊達到300伏特之前都不會提出質疑或反對,0%的受試者在此前要求停止實驗(請注意,在某些情況下100伏特的電壓就足以使人喪命)。

結果分析:你可能更樂於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由思想的捍衛者,但是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在於“那個人”的想法是否足以令你堅持,這是源於身後的“那個人”總會令你堅持那些想法,即使那只是一個身穿實驗室工作服的人——試想假如他身穿著制服或者佩戴著徽章將會如何。
查爾斯·謝裏丹(Charles Sheridan)和理查德·金(Richard King)對此作了進一步的實驗,但對受試者的要求變為,一旦某只幼犬做出不當舉止即給予電擊。與米爾格倫實驗不同的是,這種電擊是真實的。實驗結果表明,26名受試者中有20位達到了最高電壓值。
幾乎高達80%。請想像一下,當你漫步在購物中心時——你周圍有80%的人都願意對一隻小狗施以極端酷刑,只要一個穿著實驗室工作服的人要求他們這樣做。


實驗三、斯坦福監獄(1971年)
  實驗步驟: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希望研究監獄生活如何影響其中的警察與囚犯。這聽起來夠愚蠢的;問題在於,那會有什麼問題嗎?
  津巴多將斯坦福大學心理係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個模擬監獄。僅通過報紙廣告而來的志願者均通過了身體健康和心理穩定測試,這些測試在篩選監獄實驗的受試者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這些受試者都是男性的大學生,被隨機分佈12名獄警和12名囚犯。津巴多自己也希望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自己任命自己為監獄總監。此模擬監獄的實驗僅僅持續了兩周。
  是的,關於這一點絕不會有任何問題。
  實驗結果:每個受試者都花費了一天左右的時間來適應這種生活,並開始變得瘋狂。僅到第二天,囚犯便在這個人為設立的監獄裏發起了暴亂,用床舖在牢房裏設立障礙並譏笑獄警們。看到這一情形,獄警仿佛找到了向囚犯開火(事實上使用滅火器替代)的絕佳藉口,嘿,見鬼的為什麼不這麼幹?
  至此開始,斯坦福監獄已經真的見鬼了,在這一地獄裏日復一日地上演暴亂。一些獄警開始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並以限制浴室的使用作為特權(常常被剝奪的特權)相威脅。他們強迫囚犯做羞辱性的訓練,並用雙手去清潔馬桶。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囚犯”被告知他們有機會被假釋、但假釋申請又被駁回的情況下,他們並沒有簡單地要求終止這見鬼的實驗。請記住,他們絕對沒有因法律上的原因而被監禁,這僅僅是一個角色扮演的實驗。這意味著,他們將繼續赤身裸體地坐在自己的排泄物上,頭上套著袋子。
  有50名以上的非實驗人員參與觀察和關注這一監獄,然而道德的審判卻從未遭到質疑,直到津巴多的女友克裏絲蒂娜·馬絲拉(Christina Maslach)提出強烈抗議。僅在此後6天,津巴多便終止了這一實驗(幾位“獄警”對此表示失望)。如果你想要就此稱讚馬絲拉是這一見鬼實驗中唯一一位理智的人的話,那麼你還應該知道的是,後來她便嫁給了策劃這一實驗的津巴多。
  結果分析:這一結果表明,扮演囚犯的角色預謀造反,扮演獄警的角色則開始變得具有暴力傾向。難道說是因為扮演被暴動折磨的獄警們都是混賬,不問情由地把人隨意擺布嗎?科學研究表明,假如角色互換,你也會採取同樣的方式。
  正如它所驗證的那樣,這通常是出於對方反擊的恐懼使得我們對我們的人類同胞百般折磨。當我們比其他人擁有絕對權力或者來自上級的種種授意時,那麼諸如阿布格萊布監獄中堆疊為裸體金字塔的事件(譯者注:虐俘醜聞,某些囚犯曾被迫要求裸身堆疊成金字塔狀)必將隨之而來。嗯,假如這曾發生在那幫越戰時期的嬉皮士大學生身上的話,那麼總有一天,這也絕對會見鬼地發生在您的身上。



實驗四、阿希的從眾實驗(1953年)
  實驗步驟:心理學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驗證從眾效應的研究,其實驗結果可令所有讀到它的人都為之沮喪不已。
  受試者們被告知,他們將與另一部分人一同參與某項視力測試,隨後將出示一些圖片,並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顯見的問題。這個測試的陷阱在於,除受試者本人之外,房間裏還有其他實驗合作者共同進行這一測試,他們將按照要求給出顯然錯誤的答案。那麼,在大多數人都犯了再明白不過的弱智錯誤時,受試者會與其他人給出不同的結果麼?
  實驗結果:受試者們要求回答的“難題”可參考下圖所示
  他們所需做的僅是指出右側中的哪一條線段與左側的線段等長。你看,阿什所提的問題遠未達到什麼設計下一代空間站的那種難度。說實在話,一個能在這種類似線段長度的問題上答錯的人,除非是你當天早上服用了兩個劑量的迷幻藥,還把它擦在了眼球上(當然這將會引發其他更為可怕的“試驗”,我們略過不談)。
  然而遺憾的是,當看到參與測試的其他三個人給出錯誤的回答時,32%的受試者也給出同樣錯誤的答案,即使線段長度的差別達到幾個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諺語無疑得到了驗證。
  結果分析:試想一下,當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那麼黑白分明、顯而易見的時候,這個32%的比例將會上升到多少。即使我們沒聽懂一個笑話,我們也更願意跟著大多數人一起笑起來;當我們發現自己不被大多數人認可時,我們更傾向於懷疑自己的觀點。小學時我們所經歷過的同齡人的競爭壓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類的鼓勵,仿佛都不知所蹤。
  “嗯,我應該是一個叛經離道的獨行者,這樣挺好。”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總是這樣說。當然,也同樣是我們當中的每個人,下一步的舉動就是觀察其他“獨行者”所做的事……
  ……然後,確保自己與他們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違背。
實驗五、旁觀者冷漠實驗(1968)
  實驗步驟:在1964年的一起女子謀殺事件中,新聞報道稱,現場有38個人親眼目睹或者聽見案件的發生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約翰·達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坦納(Bibb Latane)希望通過研究驗證,當人處於群體環境中時,是否就不願意施以援手。
  這兩位心理學家邀請了一些志願者參與了試驗。他們告訴受試者,鋻於會談可能涉及極其私人化的內容(諸如討論生殖器的大小之類的話題),因此每個人將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間,僅使用對講機來相互溝通。
  在會談中,一名參與人員將假裝突然病發,當然這可被其他受試者所聽見。我們並不完全確定此通話傳達給他們的資訊是對方發病,但我們確保諸如“噢我的癲癇發作了”之類的話將被受試者聽到。
  實驗結果:當受試者認為除發病者外,他們是參與討論的唯一一人,85%的人會在對方假裝病發時自告奮勇地離開房間去尋求幫助。與另一個人進行一次非常私人化的會談(再次強調,很可能提及生殖器官大小等問題)已屬十分不易,相比之下,假如在剩下的時間裏被迫一個人自言自語僅僅是可悲而已。但不管怎樣,有85%的人願意幫助;這一結果還不錯,不是麼?
  但實驗還沒有結束。當實驗環境發生轉變,受試者認為還有另外四個人參與討論時,只有31%的人在對方發病後尋求幫助,剩下的受試者猜測會有其他什麼人去照顧此人。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多多益善”這種詞彙失去了其真意,更正確的表述應該是“多多益死”(人愈多的情況下,就有愈高的概率死於發病)。
  結果分析:由此推及,在緊急情況下,假如你是當事人身邊的唯一一個人,你參與援助的動力將大大增加,你將感覺到對此事具有100%的責任。然而,當你僅是10個人中的一個時,你將只感到10%的責任;問題在於,其他每個人也只感到10%的責任。
  這便給我們之前的例子提供了解釋。假如受傷的女子躺在荒無人煙的高速公路旁,原本視若無睹的司機可能更願意停下來幫忙。題外話,當然他們也可能更願意棄之不顧,因為他們知道無人在旁監督(這與本實驗的受試者不同,因為至少受試者知道有人在記錄和分析他們的舉止)。
  又或許,這個問題也可被歸結于我們能為自己找到藉口的合理性。我們會說,“顯然,這條道上總會有人路過去救她的”。抑或,“顯然,保護環境總會有人去做些什麼的”或者“顯然,鯊魚總會飽的,所以到某個程度就不會吃他的”。我們只是需要為自己的不作為找一丁點的藉口而已。

Monday, 9 March 2009

"希特拉" 都取消唔到有線合約

"希特拉" 都取消唔到有線合約

Thursday, 5 March 2009

又跌壞左電話...<br class="khtml-block-placeholder">

Wednesday, 25 February 2009

事實


今天在公司間發生了一件使我悶悶不樂的小事, 卻發人深省

事情係咁的:
同事不見了一份文件,而份文件係我經手放入佢個tray到ge,
個同事好緊張, 叫生叫死咁鬼殺咁嘈
因為在我自信我的記憶絕對可靠
同事的緊張程度,使我很反感
我當時心想:又係佢...只係好小事啫,
冇左咪影過份lo使唔使咁大反應啊?
而且我覺得佢不嬲最麻煩, 最鐘意推d責任比人
所以我忽視佢, 仲覺得佢好煩
其他2個同事見佢咁就幫佢揾la

但後來, 我卻在我的文件夾裏找到了
我緊張起來, 於是隨便說是在原位找到的
因為自己都好唔好意思
事情就咁過去了
但之後我一直唔開心

今日諗左好耐
1)主要因為我冇乜責任感, 小小責任都唔想負, 所以立刻擺了一個唔關我事的姿態
2)記憶真係唔一可靠的, 到而家, 我腦海都仲係有一個好清楚係      
   我親手放入佢tray ge 畫面( 就算事實擺在眼前??點解呢?)
3)對人有主觀偏見直係對事實冇乜幫助的, 每個人都有佢ge性格,   
   優缺點, 其實個同事咁緊張都係佢一個優點
4)實在冇法放低自己, 點解我咁小ge事都要講大話呢?
    因為我覺得咁多人面前認錯好冇臉
5)一個錯係要另一個大錯去掩飾的, 如果我一開始承認問題
   就唔使咁

我想起The Dark Knight ge最後一節, 
Alfred燒左Rachel封信
Batman頂了2face殺人ge罪
之後話:Sometimes, the truth isn't good enough... 
Sometimes, people deserve more...

唔識表達:
人ge記憶
人對認知主觀ge解讀( 事實上, 我地知ge野都係主觀)
甚麼是事實??為什麼我們不瘋狂地活?

Monday, 2 February 2009

佩服

連詞都一模一樣啊!

崖上的波兒版


Thursday, 15 January 2009

My 16 little things (tagged by Yen)

原來係facebook度有個功能可以import個blog入去ge

係fb玩ge一個遊戲

規則:當你比人tag左,就要寫一篇note,內含16項有關你的事情,習慣,喜好,目標....或任何各不相干但有關你的東西。最後tag另外16個人。你必須tag返tag左你的那個人。如果我tag左你,即係我想認識你更深。

Directions: Once you’ve been tagged, you have to write a blog/Facebook note with 16 random things, facts, habits or goals about you. At the end choose 16 people to be tagged, listing their names and why you chose them. Don’t forget to leave them a comment or tag them in your note to read this.

1:我係基督徒, 返左教㑹超過十年了,但今年先肯信同受洗
2:友情對我來講非常非常重要, 絕對重要過愛情
3:鐘意睇電影同書
4:怕悶, 成日覺得悶, 有幾個朋友竟然不約而同咁問我: 你有咩野時候係覺得唔悶吖?
5:鐘意白色, 簡單ge野
6:感興趣ge野成日變, 但如果有樣野令著迷ge, 可以一日十幾個鐘甚至唔訓去研究佢
7:我幾時出街都要帶一本notebook, 試過用紙卡, 但都係唔慣
8:係多人ge地方會覺得唔自在, 好享受係一d完全靜ge地方, 最好係一個人都冇
9:勁鐘意食薯片, 特別係卡樂b ge pizza味薯片
10:細個開始已經成日比人話我怪, 有一次阿爸阿媽以為我和細路出去玩(當時我在房), 係度傾計比我聽到, 佢地話怕我大個㑹諗野諗到傻左wor
11:覺得搞笑ge野可以笑好多都仲覺得好笑(巴士啊叔我可能睇左幾百次), 近排覺得呢段片(由21分半鐘開始睇)好好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4OTE0NDQ=.html
12:好多人都覺得我好我行我素, 其實我係好重視人地對我ge睇法ga
13:每一個係我身邊出現過的人, 我都認為佢地係自己的一部分, 因為佢地都影響過我ge諗法同記憶, 冇任何一個, 現在的我或者已經係另一個人了, 但長大之後, 發覺原來唔係咁多人可以成日隨便揾ga, 揾得太多人地會覺得怪...到而家為止, 我每日都會用rss睇哂所有我識過ge人ge blog
14:其實我唔想比人知我諗乜, 唔知點解, 好似多d安全感, 事實上,連我最好最好的好朋友, 都唔係好知我ge野 (呢個post都寫左唔少了)
15:想寫一本完整ge小說, 但做任何一樣野, 都覺得自己做得唔完美
16:最驚擇人了, 尤其是要tag 16個人, 選唔到ge人唔代表d咩

17:仲有,我最鐘意就係犯規了, 所以我要寫17樣條, 同埋邊個都唔tag,

Saturday, 10 January 2009

花與我

 
  小時候已特別愛花

  每當看到它的時候
  便忘記了痛苦煩惱
  像墮進無盡的深淵

  我是多渴慕著美麗的花啊
  真實世界是怎樣的?
  就是沒有花的地方

Wednesday, 7 January 2009

細路門爺今日突然call我去佢hall同佢一起煮野食
細細路健爺竟然係百忙中都能夠過來, 真係好難得~
之後我地享用左一頓好美味ge三文魚意粉
門爺d廚藝進步左好多啊!真係要讚讚你!

夜晚一齊返我屋企睇batman,
佢地而家訓著哂了
哈哈, 門爺又發開口夢啊!都唔知佢講乜
最搞笑係健爺竟然答左佢一句wo!唔通訓著左先㑹明?
聽住佢地ge鼻寒聲真係覺得好得意
睇來佢地都訓得好啉呢

諗起來,上次一齊食飯都好耐下了
如果可以成日見佢地就好了
唉,人大左,講野成個阿伯咁
多謝神賜我有兩個咁可愛ge弟弟

Friday, 2 January 2009

We have to fight

08年終於過去
人們說:快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
這年的感覺卻特別長
的確, 是我最不快樂的一年


當困難一次再一次迎面而來的時候,
我漸漸盲目了
即使痛苦的感覺多真實, 軟弱也無補於事
世界是殘酷的, 我們只能變得更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