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箴言與史賓諾沙猜想
亞當箴言與史賓諾沙猜想
作者╱薛莫 ( Michael Shermer )
譯者╱潘震澤
在超級精采的電視節目「流言終結者」早期某集,主題是驗證車軸會不會與車身分家,主持人之一亞當沙維奇記錯自己的預測,而給攝影師當場抓了包,並分鏡重播先前的錄影畫面。當錄影顯示他犯錯的鐵證,亞當冷笑著反駁:「我不承認你的事實,我只接受我自己的。」
懷疑論是門精緻的藝術與技術,可讓人了解為何排斥所有別人的事實而只接受自己的,幾乎註定產生失敗的信念系統。至於這種相信過程是在腦中何處展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腦部造影中心的神經學家哈里斯、塞斯及科恩,試圖使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來解答。他們讓14位成年受試者閱讀一系列經過設計的敘述,內容分別是正確、錯誤或難以確定,受試者則需按下標示相信、不相信或是不確定的按鈕作答,同時腦子接受掃描。敘述範例如下:
數學:
(2+6)+8=16
62可被9整除
1.257=32608.5153
事實:
多數人有10根手指和10個腳趾。
老鷹是常見的寵物。
上週二,道瓊工業指數上升了1.2%。
倫理:
不該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未達投票年齡的小孩是沒有人權的。
對小孩說謊要比對大人說謊好一些。
實驗結果發人深省。首先,評估不同敘述時的反應時間有顯著差異:對於自己相信的敘述,反應要比不相信或不確定來得快(後兩者的反應時間則無差別)。其次,將回答相信與不相信的腦部造影相比,腹內側前額葉皮質(與報償有關的決策與學習區)的神經活性較明顯。第三,比較回答不相信與相信的造影,左下額葉回、前腦島與前背側扣帶的反應都上升;這些腦區與負面刺激、疼痛知覺和厭惡感有關。最後,比較回答不確定與回答相信或不相信的造影,負責解決衝突的前扣帶皮質神經活性增加了。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哈里斯及研究夥伴在2007年12月的《神經學期刊》指出:「好些心理學實驗似乎都支持17世紀荷蘭哲學家史賓諾沙的猜想:要接受某個敘述為真,只需要理解它;但要否定它,則需要後續的否決過程。我們可以把理解一句話與看到一樣東西做類比:一般而言,我們都會接受自己看到的東西就是那樣,除非能證明它其實不是。」因此,受試者評估正確的敘述並認為可信,要比評估不正確或無法確定的敘述來得快。再者,由於處理不正確或不確定敘述的腦區也參與了痛覺及厭惡感,特別是與味覺或嗅覺評估有關的感覺,因此對於所謂通過味覺或嗅覺測試的宣稱,這項研究也帶來了新的意涵。
經由評估各種宣稱,腹內側前額葉皮質連結了高階的事實判斷認知與低階的情緒相關反應,也參與相信及懷疑的過程。它在評估倫理敘述時,展現出類似評估數學及事實敘述時的神經活化型態。該腦區受損的人,判斷善惡時情緒並無不同,還會出現虛談症,也就是真假記憶不分、現實與幻想並存。
這項研究支持史賓諾沙的猜想,也就是大多數人受不了模稜兩可,因此容易輕信;心生懷疑則是緩慢的過程,且非天生。科學裡的虛無假設「未能證明為真,即為假」與我們的天生傾向相左:人對於能夠馬上了解的事,通常就會相信那是真的。只要有機會,大多數人都會訴諸前述的亞當箴言,因為那既方便又讓人自我感覺良好。正因為這樣,我們應該獎勵懷疑與不信,並支持那些在鐵證下願意改變原有想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