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0 July 2008

好簡單但好好玩的game!

Splash Back







好簡單但好好玩的game!
要玩多幾次才知道好玩的地方,玩了我好久,
連爆2個就會有多一滴藥水
如果開願用多幾水,好多時候爆一次就可以過到版了

為什麼訓練會有反效果呢?

上一次說到,為什麼訓練會有反效果呢?
http://howtoknoweverything.blogspot.com/2008/07/blog-post_27.html


我們的動作有2種
有意識和冇意識的
冇恴識的佔了大部分
例如現在我們坐在電腦前
條腰,腳,頭會用力維持平衡
其實我們一般不會去想要用幾大力的
這就是无意識的控制了

那跟訓練有甚麼關係?
今次唔用跑步去做例子了
但會用差不遠的例子,跨攔
因為可以看這個新聞做參考
http://news.tom.com/2007-09-07/0027/11217637.html
新聞提到一個動作都有好多細節
跨攔的周期,角度,起跑,心律等等....

之前提到訓練的第二個效應,會增強大腦的連結
因為平日的訓練自己未必會察覺到每一個部分
唔察覺到的就是无意識的了
如果无意識的部分係有問題的話(甚至有意識但我地唔知道係有問題的)
就會被訓練一起強化有問題的東西,因為大腦已經把錯誤的東西"記住"了

Fernandez用了一個比喻
如果我們出入個頭撞到度門的話
我地下次會避開
因為我地會覺得痛的
但如果我地唔知道
就算再行一百次
個頭只係會更加準確的撞到度門(而不會因為多次練習而自動懂得避開的)
之後可能已經死左了~

他提了解決的步驟

1)要把訓練的部份不斷分開到最細的單位
2)全面觀察自己進行訓練的過程,甚至每一個小動作
3)分析後找出最完美的途徑
4)集中每次只以最小的單位訓練
5)以慢到自己可以完全掌握的速度,然後不斷強化完美的連結
6)一個一個合起來練
7)最後才練習速度

後來,發現這個方法真的令我受益良多啊
即使唔用係運動或者技術訓練方面,對思考都好有幫助的

Sunday, 27 July 2008

真的會越跑越快嗎?

(這個不是我的想法,是Eduardo Fernandez說給我聽的,雖然巳經決定不再彈結他了,但他從身上,有很多值得放在所有地方的學習心得,所以便趁現在把領會記錄下來)

多練習便會把事做得好,這句話是真的嗎?
比如跑步,真的會越跑越快嗎?

其實很多情況下,練習是會有反效果的(這個反效果是指對基本層次以後的提升)

我們每一個動作,甚至大部份的想法都是機制(mechanism),
機制由許多操作部份(operating parts)組成
練習主要有2個基本效應,1強化大腦的記憶連結,2.令操作部份適應狀態

首先我們要理解為什麼一般人會產生(e.g越跑越快)的想法
當我們跑步時,身體會處於非正常的狀態
操作部份(心臟,肺部,肌肉,腦部維持平衡的部份...其實幾乎全身)都會加強操作以應付非正常的狀態

多練習便會令操作部份適應狀態以應付日後需要(心臟會有效輸出血液,肺部會更有效提供氧氣給血液,肌肉會撕裂,然後再生)
咁便好似真的“越跑越快“了

那為什麼會有反效果的?

因為要打的時間比相像中長,下次再打了
而且,發覺要說明一樣東西真的好難
可能很多地方是自己不真正了解的,又可能想得不夠全面,所以有錯的話便不要太介意啊....

Tuesday, 15 July 2008

我們是怎麼樣去判斷的呢?

到底架車係向左定右行?



想到沒有?
真的有答案的


在想答案的過程中,我們腦袋正進行“判斷“的工作

我猜不到,但分享一下我“判斷“的過程

大概是這樣:
首先想了一下真實的情況(由經驗)
腦裡有2個畫面,向右行的車 和向左行的車
其實冇甚麼概念,(只覺得車會偏左或偏右的)
然後比對
但真的比對不到啊,然後不停的看那個圖,(因為我直覺是自己觀察力不夠)

判斷的過程是怎樣的?
你和我判斷的過程有沒有不同?

真的有答案的,而且我很信服,不是玩人的
為什麼會想不到?
我們是怎麼樣去判斷的呢?

Thursday, 10 July 2008

部落格越寫越健康

部落格越寫越健康
大家都在探討寫部落格的治療效果!
撰文╱韋普納(Jessica Wapner)
翻譯/張亦葳


現在有這麼多人寫部落格的原因,可能和尋求自我治療有關。科學家(以及文字創作者)早就知道,把個人經驗、想法及感想寫出來,是具有療效的。以書寫方式表達的過程,除了可抒解心理壓力,對生理也有好處。研究顯示,它能改善記憶及睡眠,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愛滋病患體內病毒的生產量,甚至加速手術後傷口的癒合。根據今年2月號《腫瘤學家》中的一篇研究報告,癌症病患在接受治療前先寫寫東西,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感覺都比沒寫的人好很多。

科學家希望進一步探究玩樂的神經學基礎,特別是目前大為流行的部落格。美國哈佛大學及麻州綜合醫院的神經學家佛拉爾帝(Alice Flaherty)提出理論,認為部落格具有撫慰痛苦的作用。她說:「身為群居動物,人類有一些由痛苦引發的行為,例如發牢騷,以獲取滿足及慰藉感。」把不舒服的經驗寫在部落格上,或許會得到類似的效果。

佛拉爾帝專門研究溝通方面病症的病癥與起因,例如多寫症(hyper-graphia,患者無法克制書寫的衝動)及書寫障礙(writer's block)等。舉例來說,躁症患者通常會不停講話。佛拉爾帝解釋:「我們相信,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內的某些物質引發了患者溝通的渴望。」邊緣系統位於中腦,掌管人類飲食、性慾、食慾和解決問題的相關本能。佛拉爾帝進一步說明:「有許多人會督促自己寫部落格,所以這也算一種本能。」此外,寫部落格就如同聽音樂、跑步、欣賞藝術品一樣,可刺激腦部釋出多巴胺(dopamine)。

大腦內並沒有特定的區域掌管書寫,但掌管語言能力的額葉和顳葉都與書寫相關。比如說,位於左顳葉的維尼克區(Wernicke's area)一旦受損,會導致多話及語言理解力喪失。維尼克失語症患者的症狀包括胡言亂語,並且經常不停地書寫。因此,佛拉爾帝推斷,該區的活動可能讓人產生寫部落格的強烈渴望。

科學家目前對於書寫治療所引發的神經生物機制,仍不甚了解,因為牽涉到的大腦活動區域較為深層、針對書寫前後進行大腦影像分析所獲得的資訊很少。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心理學家潘尼貝克(James Pennebaker)說,最近使用功能性磁共振影像術(fMRI)研究發現,在書寫前、中、後大腦「亮起來」(活動)的區域並不同,但是由於實驗不易重複與量化,潘尼貝克與其他人還無法下定論。…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7期7月號】